今年暑假期間,山東理工大學等省內高校的學生先后來到我公司進行社會實踐調查,并形成了專題調查報告。現將山東理工大學孫世鵬等同學撰寫的《關于“周村飲食之燒餅文化”的調研》報告刊發,以供大家從另一個側面認識周村燒餅。為了充分尊重年輕學子們的勞動成果,除對報告中個別時間節點進行修正外,其他文字內容未作任何改動。
關于“周村飲食之燒餅文化”的調研
摘要:周村燒餅是中國山東淄博的一種傳統小吃,也是山東省著名美食之一。我們就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做了細致研究。通過我們在其生產制作,銷售方式,以及產品包裝,和自身優勢等多個方面,詳細剖析出周村燒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壯大的原因,其中包括生產制作過程不完全機械化、銷售方式多樣、廣告宣傳得體到位以及亙古不變的傳統味道,這些都可以給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帶來啟示。
我們總結出周村燒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一些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周村燒餅文化其不斷發展壯大,也帶動了周邊百姓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這是一種良性循環,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參與到周村燒餅文化的保護工作中來,周村燒餅就會越發展越大,越發展越好。
關鍵字:周村燒餅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及保護 認識 啟示
第一章:引言
1.1實踐背景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有利于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而目前,一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消亡,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實物和資料毀棄或流失、傳承后繼乏人、過度開發破壞等問題,對其加強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1.2團隊基本信息(略)
1.3調研方法
對于周村燒餅的生產制作過程,我們采取實地參觀的方式,更直觀的觀察周村燒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和其生產制作過程的不可復制性。
在銷售渠道方面,我們采取訪問談話和收集資料兩種方式,全面了解其銷售方式以及產品的去向。
而對于產品包裝,我們更多的是參觀其實體店感受周村燒餅的包裝魅力及其在包裝上展示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
1.4周村燒餅的發展及其概況
周村燒餅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據考證,其前身乃為“胡餅”(芝麻燒餅),《資治通鑒》記載,漢桓帝三年(公元160年)就有販賣胡餅(即芝麻燒餅)者流落北海(今山東境內)。據史料記載,明朝中葉,周村商賈云集,多種小吃應時而生,用以胡餅上貼烘烤的“胡餅爐”此時傳入周村,當地飲食店戶的師傅結合焦餅薄、香、脆的特點,加以改進,創造出膾炙人口的大酥燒餅,此即當今周村燒餅的雛形。清光緒末年,周村“聚合齋”燒餅鋪對燒餅制作工藝潛心研制,幾經改進,使周村燒餅以全新的面目,獨特的風味面世。清皇室曾屢次征購“聚合齋”燒餅為貢品。因此, 使周村燒餅具備今天所說的“薄、香、酥、脆”四大特點的是在近代。周村燒餅正是基于清末周村聚合齋燒餅鋪一位名叫郭海亭師傅的發展,方才最終形成了如今的特色。郭師傅在烤制當初厚厚的燒餅時,偶然發現餅上面鼓起來的部分薄而香脆,加上芝麻,吃起來香而不膩。于是他大膽試制新品,果然深受大家喜愛。于是,不經意間便推而廣之。1958年公私合營,由聚合齋后人郭芳林攜祖傳工藝和秘方合人原周村食品廠(現在的山東周村燒餅有限公司)。1959年國慶,周村人民政府代表全區人民向毛主席贈送大酥燒餅。1961年大酥燒餅以“周村”作為商標進行注冊,正式定名為“周村牌”周村燒餅。周村燒餅也是屢獲殊榮,像“商業部優質產品”、“山東省優質產品”、“山東省傳統名特食品”、“國家質量達標食品”、“中華名小吃”、“中國名點”、“國家級無公害產品”、“中國放心食品信譽品牌”等稱號。
第二章:調研成果
2.1周村燒餅生產制作過程不可復制
制作周村燒餅要經過配方、揉擠、延展成型、著麻、貼餅、烘烤等多道工序,而配方、成型和烘烤則是制餅的關鍵。特別是烘烤的火候、非名師高手,很難達到“爐火純青”的地點。所謂“三分案子七分火”、“火中求財”都是制餅師傅的多年經驗。
周村燒餅其薄如紙的生餅坯是利用手工延展而成的,制餅大師手持面劑,右手旋餅,餅如飛輪,轉眼之間,一只只似乒乓球大不的面團兒便變成了薄如蟬翼的生餅坯。延展、著麻、貼餅,動作輕巧靈活,一氣呵成,將旋好的餅坯,用手輕輕揭起,唰地一下放在攤滿芝麻仁的木盤內一蘸,又迅速揭起,啪的一下,反托在右手指背上,送入爐堂……,操作自始至終,明快熟練,猶如變魔術一般。
揉劑子的過程看似簡單,其實沒有很長時間的練習,是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一般都需要老師傅口傳心授的講解以及很長時間的個人練習才能做出理想的薄香酥脆的周村燒餅。所以這也就是為什么周村燒餅的生產制作過程是不可以被復制的,是任何機器也取代不了的。這也是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
2.2周村燒餅的銷售方式具有多樣化
周村燒餅銷售方式 | |||
直銷 | 網絡銷售 | 電話銷售 | 公司實體店銷售 |
分銷 | 代理商銷售 | 零售商銷售 | 加盟店銷售 |
在以前,周村燒餅能傳播到中國的大江南北主要靠的是分銷這一銷售渠道,經過長途運輸和許多代理商的經銷,最后才到達消費者手中,價格也是增加了許多。而直接銷售雖然省略了中間的代理商和最后的零售商,節省了成本,降低了價格。但其影響范圍有限,僅限于淄博當地售賣。隨著網購時代的興起,現在周村燒餅更注重直銷中的網絡銷售,省去了中間的諸多代理商,使得中國各地的消費者都能吃得到物美價廉的周村燒餅。
2.3周村燒餅的產品包裝及廣告宣傳得體到位
2.3.1產品包裝
要想讓周村燒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商品極大豐富的今天立足,必須抓住消費者的眼光從貨架掃過的一瞬間。只有包裝能夠綜合利用顏色、造型、材料等元素,同時表現出產品、品牌等企業的內涵和信息,突出了產品與消費者的利益共同點,對消費者形成較直觀的沖擊,進而影響到消費者對產品和企業的印象,使產品醒目的擺在貨架上,有效的完成吸引消費者的目的。產品的包裝首先是表現出銷售力,承擔著吸引消費者的主要功能。
好的產品包裝以及大力的廣告宣傳,可以大大增加消費者購買欲望和消費需求。所以我們進入實體店對周村燒餅的產品包裝進行了參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周村燒餅實體店外觀。
古風意蘊十足,讓人們回想起周村燒餅的歷史悠久,其文化底蘊深厚。在周村古街上,一種回歸古代的感覺油然而生。
當我們走進店鋪之后,看到了琳瑯滿目的商品以及產品包裝。精美的包裝伴隨著周村燒餅深厚的文化底蘊絕對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
2.3.2廣告宣傳
大力的廣告宣傳也是發展周村燒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因素,周村燒餅的宣傳方式還得益于周村古商城日益發達的旅游業,每天接待的游客都會參觀周村燒餅博物館,在導游的講解之下,耳融目染的接受著周村燒餅文化。為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壯大帶來生機。
2.4周村燒餅具備市場供需的條件
周村燒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一種食品,人們對周村燒餅的需求較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要大很多,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滅絕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再需要這些文化的出現,人們逐漸遺忘該文化的存在導致此文化瀕臨滅絕。例如楊家埠木板年畫,四川廣安前鋒的民間陶瓷。現在會這些手藝的都只剩下一些老藝人,他們的子女不愿學習的重要原因也是沒有市場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政府的介入出資金扶持或大力發展當地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項目,才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回歸到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中。
第三章:調研過程
在我們做了充分的資料收集工作之后,我們對山東周村燒餅有限公司負責周村燒餅博物館的李總進行了預約,李總熱情的答復使得我們的工作更順利的展開。第二天李總接待了我們。李總熱情的給我們講解了周村燒餅的發展歷史,幾經變革之后最終后發展壯大。我們就周村燒餅的生產制作以及周村燒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進行了探討,并交換意見。
之后我們在李總的帶領下參觀了周村燒餅博物館,他用心的給我們講解在周村燒餅變革過程中用到的各種各樣的工具以及創始人和繼承人對燒餅手藝的改革。
我們又在李總的帶領下參觀了周村燒餅文化的核心其生產制作的過程,我們看到工人熟練地揉劑延展并把餅放進烤爐里,之前李總跟我們說過揉劑子和把劑子延展成餅坯看似簡單其實卻很難,需要對力度掌握很準確,我們對手工藝人做燒餅的過程既好奇又敬佩。
最后結束參觀并和李總合影留念。
第四章:調研總結
我們通過對周村燒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個方面的了解,發現它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區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周村燒餅生產制作的核心過程得以完全保留,其采用的是人工并且是任何機器都取代不了的,這也就保證了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發展過程中不會被它的商業化破化掉。而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發展過于商業化,忽略了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寶貴的東西,可以想到這樣的發展是不會長久的。
(2)周村燒餅的銷售方式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的改變而不斷調整方向,其銷售方式也是不斷更新的,在網購時代來臨的今天,周村燒餅則更側重于網絡銷售,順應時代發展。而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壯大,也是通過商業化的銷售,但其銷售方式過于僵化且樣式單一,越發展越差,最后瀕臨滅絕。
(3)通過討論研究,我們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否發展壯大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對現在的生產生活有無作用。例如周村燒餅可以自己享用以及饋贈親朋好友,對當前的生活有一定的意義以及影響,那么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發展。而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具備這個特性,例如濰坊楊家埠年畫,雖然名聲很大,但現在的家庭貼年畫的越來越少,不管怎么宣傳,其對現在的生產生活沒有什么實際影響,發展困難,瀕臨滅絕。
第五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文化遺產的精神高度。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古老也是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是國家、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和武庫,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歷史、民族個性、民族氣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機組成和重要表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性質的認識,保護和弘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物質文化遺產就其本質來說,它也是我們民族的知識體系當中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寶貴財富。它凝結著我們的歷史記憶,它既是昨天歷史的、生活的實錄,同時也是我們今天生活的現實,對于未來的文化發展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創造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離開昨天提供給我們的基礎。構建和諧社會不可能不運用過去已經有的非常好的文化手段。例如過年,我們要做非常多的準備,而這些準備,無外乎是要在一個舊的時間周期結束,一個新的周期的到來之際,期盼能有很輝煌的前景。在這時,我們要有和自然的和諧關系,和歷史的銜接,有和我們過去的祖先以及我們所具有的優良傳統的溝通和繼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在兩個周期交接的時候,要把我們心目中的神靈世界,要把我們自己的祖先也都請來,和我們共同祝禱我們有一個非常美好的明天,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尊老愛幼,要創造家庭的、家族的、親朋好友之間的友善關系,要和我們周圍的社會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通過拜年,通過鬧元宵我們會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在這個時候我們每個人的心情不同,我們的舉止也適應規范,我們會對于未來的建設充滿著期望和信心。通過這個實例可以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們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當中都會發揮極重要的作用。所以對習俗、對眾多的口頭敘事傳統、對眾多的藝術表現形式、對先輩所創造的巧奪天工的技藝、對我們關于自然和社會的知識和實踐等等,都要特別的關愛和保護,對其中最優秀的傳統要加以弘揚和繼承。在整個的文化遺產保護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
這也正是我們為什么想從周村燒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吸取長處用于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當中。
第六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1)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生產機械化、信息網絡化日益強化,人們受之影響逐漸改變了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從而也正在淡化和忘卻傳承在生產生活上的禮節、習俗等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間的生命力越來越薄弱。
(2)保護力度不夠阻礙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育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不夠,教育課程中關于本土文化的介紹及保護文化遺產的內容欠缺,傳統文化保護意識不強。經費投入滯后于保護需求。
(3)保護性開發程度不高,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只是停留在挖掘、整理、保護、傳承階段,沒有深刻認識到保護性開發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反哺作用,也沒有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潛在價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價值及經濟價值的開發效益不明顯。
第七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建議
(1)加大經費投入力度。上級部門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支持力度,保障文物保護、非遺申報、品牌文藝打造、文化旅游產業開發等重點文化工作經費;按照“誰投入,誰保護,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廣泛吸收社會資本,全面推進民族文化保護開發工作。
(2)要加強宣傳教育。上級部門利用網絡等現代媒體,開辟非遺保護欄目,定期播放、刊出有關內容,潛移默化地向公眾輸送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提高民眾對本地、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風土人情的認知度。同時,更加重視民族民間文化人才的培養。建議實施民族文化進校園工程,組織舉辦民間藝人培訓班,或選送優秀民間藝人到藝術院校進修,提高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3)進一步完善非遺保護機制。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多,數量大,建議建立中央到地方縱向保護體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展銜接和互動。并成立各級非遺文化保護協調機構,統一協調和指導本區域內的非遺文化的普查、搶救和保護工作。聘請專家、老學者、老藝人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組,具體負責相關規劃的制定、項目評估和業務指導等工作。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應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上報工作,爭取更多的非遺項目進入上級保護名錄。
結束語:
在調查研究中,我們總結出周村燒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一些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周村燒餅文化其不斷發展壯大,也帶動了周邊百姓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這是一種良性循環,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參與到周村燒餅文化的保護工作中來,周村燒餅就會越發展越大,越發展越好。而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帶動周圍人自愿保護它的能力,人們也缺乏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惡性循環,最后走到瀕臨滅絕的絕境。
對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通過討論想出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是政府大力扶持發展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項目,增大宣傳力度,帶動周邊群眾走上致富道路,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愿意站出來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就是由當地教育部門增加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經費,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寫進課本教材,請老藝人進校園宣傳講解,對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窘境和現狀作出說明,從根本上增強后代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我們也真誠希望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得到更多的挖掘保護和發展。
今年暑假期間,山東理工大學等省內高校的學生先后來到我公司進行社會實踐調查,并形成了專題調查報告。現將山東理工大學孫世鵬等同學撰寫的《關于“周村飲食之燒餅文化”的調研》報告刊發,以供大家從另一個側面認識周村燒餅。為了充分尊重年輕學子們的勞動成果,除對報告中個別時間節點進行修正外,其他文字內容未作任何改動。
關于“周村飲食之燒餅文化”的調研
摘要:周村燒餅是中國山東淄博的一種傳統小吃,也是山東省著名美食之一。我們就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做了細致研究。通過我們在其生產制作,銷售方式,以及產品包裝,和自身優勢等多個方面,詳細剖析出周村燒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壯大的原因,其中包括生產制作過程不完全機械化、銷售方式多樣、廣告宣傳得體到位以及亙古不變的傳統味道,這些都可以給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帶來啟示。
我們總結出周村燒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一些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周村燒餅文化其不斷發展壯大,也帶動了周邊百姓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這是一種良性循環,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參與到周村燒餅文化的保護工作中來,周村燒餅就會越發展越大,越發展越好。
關鍵字:周村燒餅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及保護 認識 啟示
第一章:引言
1.1實踐背景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有利于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而目前,一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消亡,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實物和資料毀棄或流失、傳承后繼乏人、過度開發破壞等問題,對其加強保護已經刻不容緩。
1.2團隊基本信息(略)
1.3調研方法
對于周村燒餅的生產制作過程,我們采取實地參觀的方式,更直觀的觀察周村燒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和其生產制作過程的不可復制性。
在銷售渠道方面,我們采取訪問談話和收集資料兩種方式,全面了解其銷售方式以及產品的去向。
而對于產品包裝,我們更多的是參觀其實體店感受周村燒餅的包裝魅力及其在包裝上展示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
1.4周村燒餅的發展及其概況
周村燒餅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據考證,其前身乃為“胡餅”(芝麻燒餅),《資治通鑒》記載,漢桓帝三年(公元160年)就有販賣胡餅(即芝麻燒餅)者流落北海(今山東境內)。據史料記載,明朝中葉,周村商賈云集,多種小吃應時而生,用以胡餅上貼烘烤的“胡餅爐”此時傳入周村,當地飲食店戶的師傅結合焦餅薄、香、脆的特點,加以改進,創造出膾炙人口的大酥燒餅,此即當今周村燒餅的雛形。清光緒末年,周村“聚合齋”燒餅鋪對燒餅制作工藝潛心研制,幾經改進,使周村燒餅以全新的面目,獨特的風味面世。清皇室曾屢次征購“聚合齋”燒餅為貢品。因此, 使周村燒餅具備今天所說的“薄、香、酥、脆”四大特點的是在近代。周村燒餅正是基于清末周村聚合齋燒餅鋪一位名叫郭海亭師傅的發展,方才最終形成了如今的特色。郭師傅在烤制當初厚厚的燒餅時,偶然發現餅上面鼓起來的部分薄而香脆,加上芝麻,吃起來香而不膩。于是他大膽試制新品,果然深受大家喜愛。于是,不經意間便推而廣之。1958年公私合營,由聚合齋后人郭芳林攜祖傳工藝和秘方合人原周村食品廠(現在的山東周村燒餅有限公司)。1959年國慶,周村人民政府代表全區人民向毛主席贈送大酥燒餅。1961年大酥燒餅以“周村”作為商標進行注冊,正式定名為“周村牌”周村燒餅。周村燒餅也是屢獲殊榮,像“商業部優質產品”、“山東省優質產品”、“山東省傳統名特食品”、“國家質量達標食品”、“中華名小吃”、“中國名點”、“國家級無公害產品”、“中國放心食品信譽品牌”等稱號。
第二章:調研成果
2.1周村燒餅生產制作過程不可復制
制作周村燒餅要經過配方、揉擠、延展成型、著麻、貼餅、烘烤等多道工序,而配方、成型和烘烤則是制餅的關鍵。特別是烘烤的火候、非名師高手,很難達到“爐火純青”的地點。所謂“三分案子七分火”、“火中求財”都是制餅師傅的多年經驗。
周村燒餅其薄如紙的生餅坯是利用手工延展而成的,制餅大師手持面劑,右手旋餅,餅如飛輪,轉眼之間,一只只似乒乓球大不的面團兒便變成了薄如蟬翼的生餅坯。延展、著麻、貼餅,動作輕巧靈活,一氣呵成,將旋好的餅坯,用手輕輕揭起,唰地一下放在攤滿芝麻仁的木盤內一蘸,又迅速揭起,啪的一下,反托在右手指背上,送入爐堂……,操作自始至終,明快熟練,猶如變魔術一般。
揉劑子的過程看似簡單,其實沒有很長時間的練習,是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一般都需要老師傅口傳心授的講解以及很長時間的個人練習才能做出理想的薄香酥脆的周村燒餅。所以這也就是為什么周村燒餅的生產制作過程是不可以被復制的,是任何機器也取代不了的。這也是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
2.2周村燒餅的銷售方式具有多樣化
周村燒餅銷售方式 | |||
直銷 | 網絡銷售 | 電話銷售 | 公司實體店銷售 |
分銷 | 代理商銷售 | 零售商銷售 | 加盟店銷售 |
在以前,周村燒餅能傳播到中國的大江南北主要靠的是分銷這一銷售渠道,經過長途運輸和許多代理商的經銷,最后才到達消費者手中,價格也是增加了許多。而直接銷售雖然省略了中間的代理商和最后的零售商,節省了成本,降低了價格。但其影響范圍有限,僅限于淄博當地售賣。隨著網購時代的興起,現在周村燒餅更注重直銷中的網絡銷售,省去了中間的諸多代理商,使得中國各地的消費者都能吃得到物美價廉的周村燒餅。
2.3周村燒餅的產品包裝及廣告宣傳得體到位
2.3.1產品包裝
要想讓周村燒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商品極大豐富的今天立足,必須抓住消費者的眼光從貨架掃過的一瞬間。只有包裝能夠綜合利用顏色、造型、材料等元素,同時表現出產品、品牌等企業的內涵和信息,突出了產品與消費者的利益共同點,對消費者形成較直觀的沖擊,進而影響到消費者對產品和企業的印象,使產品醒目的擺在貨架上,有效的完成吸引消費者的目的。產品的包裝首先是表現出銷售力,承擔著吸引消費者的主要功能。
好的產品包裝以及大力的廣告宣傳,可以大大增加消費者購買欲望和消費需求。所以我們進入實體店對周村燒餅的產品包裝進行了參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周村燒餅實體店外觀。
古風意蘊十足,讓人們回想起周村燒餅的歷史悠久,其文化底蘊深厚。在周村古街上,一種回歸古代的感覺油然而生。
當我們走進店鋪之后,看到了琳瑯滿目的商品以及產品包裝。精美的包裝伴隨著周村燒餅深厚的文化底蘊絕對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
2.3.2廣告宣傳
大力的廣告宣傳也是發展周村燒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因素,周村燒餅的宣傳方式還得益于周村古商城日益發達的旅游業,每天接待的游客都會參觀周村燒餅博物館,在導游的講解之下,耳融目染的接受著周村燒餅文化。為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壯大帶來生機。
2.4周村燒餅具備市場供需的條件
周村燒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一種食品,人們對周村燒餅的需求較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要大很多,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滅絕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再需要這些文化的出現,人們逐漸遺忘該文化的存在導致此文化瀕臨滅絕。例如楊家埠木板年畫,四川廣安前鋒的民間陶瓷。現在會這些手藝的都只剩下一些老藝人,他們的子女不愿學習的重要原因也是沒有市場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政府的介入出資金扶持或大力發展當地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項目,才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回歸到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中。
第三章:調研過程
在我們做了充分的資料收集工作之后,我們對山東周村燒餅有限公司負責周村燒餅博物館的李總進行了預約,李總熱情的答復使得我們的工作更順利的展開。第二天李總接待了我們。李總熱情的給我們講解了周村燒餅的發展歷史,幾經變革之后最終后發展壯大。我們就周村燒餅的生產制作以及周村燒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進行了探討,并交換意見。
之后我們在李總的帶領下參觀了周村燒餅博物館,他用心的給我們講解在周村燒餅變革過程中用到的各種各樣的工具以及創始人和繼承人對燒餅手藝的改革。
我們又在李總的帶領下參觀了周村燒餅文化的核心其生產制作的過程,我們看到工人熟練地揉劑延展并把餅放進烤爐里,之前李總跟我們說過揉劑子和把劑子延展成餅坯看似簡單其實卻很難,需要對力度掌握很準確,我們對手工藝人做燒餅的過程既好奇又敬佩。
最后結束參觀并和李總合影留念。
第四章:調研總結
我們通過對周村燒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個方面的了解,發現它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區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周村燒餅生產制作的核心過程得以完全保留,其采用的是人工并且是任何機器都取代不了的,這也就保證了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發展過程中不會被它的商業化破化掉。而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發展過于商業化,忽略了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寶貴的東西,可以想到這樣的發展是不會長久的。
(2)周村燒餅的銷售方式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的改變而不斷調整方向,其銷售方式也是不斷更新的,在網購時代來臨的今天,周村燒餅則更側重于網絡銷售,順應時代發展。而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壯大,也是通過商業化的銷售,但其銷售方式過于僵化且樣式單一,越發展越差,最后瀕臨滅絕。
(3)通過討論研究,我們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否發展壯大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對現在的生產生活有無作用。例如周村燒餅可以自己享用以及饋贈親朋好友,對當前的生活有一定的意義以及影響,那么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發展。而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具備這個特性,例如濰坊楊家埠年畫,雖然名聲很大,但現在的家庭貼年畫的越來越少,不管怎么宣傳,其對現在的生產生活沒有什么實際影響,發展困難,瀕臨滅絕。
第五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代表著人類文化遺產的精神高度。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古老也是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是國家、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和武庫,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歷史、民族個性、民族氣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機組成和重要表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性質的認識,保護和弘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物質文化遺產就其本質來說,它也是我們民族的知識體系當中的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寶貴財富。它凝結著我們的歷史記憶,它既是昨天歷史的、生活的實錄,同時也是我們今天生活的現實,對于未來的文化發展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創造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離開昨天提供給我們的基礎。構建和諧社會不可能不運用過去已經有的非常好的文化手段。例如過年,我們要做非常多的準備,而這些準備,無外乎是要在一個舊的時間周期結束,一個新的周期的到來之際,期盼能有很輝煌的前景。在這時,我們要有和自然的和諧關系,和歷史的銜接,有和我們過去的祖先以及我們所具有的優良傳統的溝通和繼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在兩個周期交接的時候,要把我們心目中的神靈世界,要把我們自己的祖先也都請來,和我們共同祝禱我們有一個非常美好的明天,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尊老愛幼,要創造家庭的、家族的、親朋好友之間的友善關系,要和我們周圍的社會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通過拜年,通過鬧元宵我們會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在這個時候我們每個人的心情不同,我們的舉止也適應規范,我們會對于未來的建設充滿著期望和信心。通過這個實例可以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們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當中都會發揮極重要的作用。所以對習俗、對眾多的口頭敘事傳統、對眾多的藝術表現形式、對先輩所創造的巧奪天工的技藝、對我們關于自然和社會的知識和實踐等等,都要特別的關愛和保護,對其中最優秀的傳統要加以弘揚和繼承。在整個的文化遺產保護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
這也正是我們為什么想從周村燒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吸取長處用于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當中。
第六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1)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生產機械化、信息網絡化日益強化,人們受之影響逐漸改變了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從而也正在淡化和忘卻傳承在生產生活上的禮節、習俗等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間的生命力越來越薄弱。
(2)保護力度不夠阻礙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育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不夠,教育課程中關于本土文化的介紹及保護文化遺產的內容欠缺,傳統文化保護意識不強。經費投入滯后于保護需求。
(3)保護性開發程度不高,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只是停留在挖掘、整理、保護、傳承階段,沒有深刻認識到保護性開發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反哺作用,也沒有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潛在價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價值及經濟價值的開發效益不明顯。
第七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建議
(1)加大經費投入力度。上級部門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支持力度,保障文物保護、非遺申報、品牌文藝打造、文化旅游產業開發等重點文化工作經費;按照“誰投入,誰保護,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廣泛吸收社會資本,全面推進民族文化保護開發工作。
(2)要加強宣傳教育。上級部門利用網絡等現代媒體,開辟非遺保護欄目,定期播放、刊出有關內容,潛移默化地向公眾輸送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提高民眾對本地、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風土人情的認知度。同時,更加重視民族民間文化人才的培養。建議實施民族文化進校園工程,組織舉辦民間藝人培訓班,或選送優秀民間藝人到藝術院校進修,提高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3)進一步完善非遺保護機制。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多,數量大,建議建立中央到地方縱向保護體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展銜接和互動。并成立各級非遺文化保護協調機構,統一協調和指導本區域內的非遺文化的普查、搶救和保護工作。聘請專家、老學者、老藝人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組,具體負責相關規劃的制定、項目評估和業務指導等工作。各級政府和文化部門應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上報工作,爭取更多的非遺項目進入上級保護名錄。
結束語:
在調查研究中,我們總結出周村燒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一些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周村燒餅文化其不斷發展壯大,也帶動了周邊百姓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這是一種良性循環,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參與到周村燒餅文化的保護工作中來,周村燒餅就會越發展越大,越發展越好。而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帶動周圍人自愿保護它的能力,人們也缺乏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惡性循環,最后走到瀕臨滅絕的絕境。
對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通過討論想出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是政府大力扶持發展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項目,增大宣傳力度,帶動周邊群眾走上致富道路,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愿意站出來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就是由當地教育部門增加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經費,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寫進課本教材,請老藝人進校園宣傳講解,對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窘境和現狀作出說明,從根本上增強后代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我們也真誠希望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得到更多的挖掘保護和發展。